一个案子,每次动笔前,我都先需要找到它的逻辑、语言、气质,一种控制其内部所有事物的氛围。在我的意识里,这一次,是时间。
结绳记事
榕城,一个千年沉淀的城市。实际上,无论是历史的还是当代的,“造场”设计师所面对的“物象”都只是砖、瓦、水泥、金属和木材,面对的是门、窗、墙、柱,这些都只是些普通的“物象”元素而已。
于是我尝试着寻找一种方式,寻溯一种适合建发产品体系——“儒门”、“道园”、“唐风”、“华纹”,的记录方式。
东汉郑玄曾在《周易注》中道:"结绳为记,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作为文字的先行者被先民们赋予了"契"和"约"的法律表意功能,同时还有记载历史事件的作用,因此备受人们的尊重。斗转星移,数千年弹指一挥间,人类的记事方式已经历了绳结与甲骨、笔与纸、铅与火、光与电的洗礼。
诚然,结的艺术在如今已有些式微的意味,但它悠长的历史背景,曲韵各异中亦藏着无限种可能性,在我看来,“场”域可在回归传统的基础上借助当代这个时期的“结”碰撞出新的一番模样。
如果说“场域”是要搁置“自我的结”才能进去的一种结构,“造场”就是要亲手去做才行。当然“造场”也是关于如何适宜地建造的道理,似乎有法可循的,微观室内的“场”如何与景观体系、建筑体系相融合,对这种融合状态的“结”决定了原型设计上的差异,基本上是一种心性“年华未央、见微知著”的过程。或者,即使面对今天快速的设计与建造周期,也想办法尽可能做到“快中有慢”。
所谓“人象”的感受和思绪可以很远,但身体可以接触和感知范围的“结”似乎是有限的。我们在每个相似又不同的空间、时间“结”里,喝茶、聊天、工作,它们既有清晰的界限,又彼此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