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案是小镇的一方禅院,日清建筑、融合中国的山水文化、佛禅文化和建筑文化,在九华山的脉络里,雕刻出一方山水禅境。
建筑·景观
中国的山水文化历史悠长,悟禅养心之所也常常依山傍水,山水相合,以山水之性静养心境。建筑坐落于开阔的场地之上,群山环绕,周围罗布广阔的水面,层叠不止,若大小玉盘。禅院入口需寻水势蜿蜒而上,穿行中豁然开朗。
入院小径寻水蜿蜒而行
建筑以现代手法融合地域性材料,道法自然,以山峦的走势起笔,于大庭小院落笔,起伏由心,握山形,逐水意,绘禅魂,于一方天地中得以静心。
禅院集修心、会友、学习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亦可作为休憩及居住空间使用,各类活动围绕着内部的庭院展开。庭中镜水莲池波光浮动,碧草如丘缀于其间,砖瓦木石与钢结构构筑的现代东方建筑剪影倒映于莲池,呈现一派清幽雅静的山水意境。
古朴与现代风格并重的连廊
构建起院内各个空间之间的关联与过渡
四水归堂的建筑格局
源自徽州文化传承天人合一的理学思想
空间·流转
感受心灵的澄明与自由,不为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影响内心,即佛家常说的“六根清净”。禅院内部各个空间的陈设同样以此为线索,让驻留这方空间的人于流连忘返中自得清静。
眼:能见色者是
鼻:能嗅香者是
鼻,古通“自”,代表着自我,可见鼻根即嗅觉对人于外物感知的重要性。“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禅堂小院因以“鼻根”定义。
禅堂小院的木柱、横梁取自皖南百年老屋的香樟木,自然保留一派皖南古建民居的格调。室内焚檀香,香味古朴,沁入心神。
在院落打造上,透明的落地玻璃被用作室内与室外院子的隔断,院中青竹与白色砾石点缀的风景明晰可见,静坐,听经,品茶,心境通畅平和。
耳:能闻声者是
休闲洽谈区,作为放松和商务沟通的场所,“倾听”是这方空间的主题,故将其定义为“耳根”所在。设计师致力于通过空间大小的平衡设定和细节的精心布局赋予这方空间最为适宜的倾听环境。
灯饰造型灵感源自佛家思想中的圆非圆满,无数菩提叶铺叠的灯饰组合,以轻盈流畅姿态围合成C的造型,似圆若缺,缺口正对佛像,如佛于菩提下轻语。
临窗一侧与接待厅同源而生的竹艺饰品点亮空间,好似竹枝飘动,水流潺潺。
通透的隔断让空间整体保持开放,同时为了保证空间的私密性及独立性,各个区域之间又以取自九华当地的墨色山水与云雾形态的屏风,隔离出小型恰谈区,宛若山水云间。
每个单独的区域都以独特的灯饰、花器、艺术摆件布局,让空间变得更加丰富和饱满,无论居于何处都可以看到内庭亦或外院空间的极佳景致。
身:能感触者是
若盘坐于蒲垫上,则可与大地相连,感受剑麻地毯的粗糙质感,身心相接,天地同宗,莲花处处,心境盎然。
九华山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是山野食材盛产之地。中国圈主要用于私厨宴客,可以在此品得独具乡土特色的美食,原汁原味。空间设计上,延续了接待厅的素简、精致、优雅。
接待空间、禅堂小院、洽谈区、茶室、中国圈等空间围绕内部的庭院莲池布局,由连廊、过道、楼梯等连接贯通,围合一方空明山水。
禅意·居所
客房区依照徽文化和佛教思想中的不同主题打造,既是向当地经典文化致敬,也是莲花小镇为融入九华山乃至皖南核心文化旅游区大环境的一次有力尝试。
廊道处,玻璃屋顶的设计引入更多自然光
二层廊道细部
例如秋浦居以池州古称命名,将池州历史文化融入设计中。提取银杏叶的明快色形为空间主色;同时融九华山山水文化的意境于里,表达时代更迭而山水依旧,不为外物迷惑己心。
银杏叶的明快之色搭建起空间主格调